文章详情
许瑞安:执着坚守 勇于创新 做人类健康事业探索者与铺路石

他以人格魅力,矢志不渝,一心扑在生物医学国际前沿,用不屈不挠的韧劲与毅力,填补了华侨大学在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等学科空白。

他白手起家,以内外结合和创新机制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结构合理、能征善战的高水平国际化学术团队。

他勇于创新,为推动海峡两岸生物医学高科技升级和我国海洋创新经济腾飞做出了应有贡献。

2.2011年许瑞安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2011年许瑞安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的80年代初,许瑞安教授从福建厦门走出国门,留学海外;90年代在分子医学与基因治疗领域,他与他的导师一直奋斗在最前沿;他是国际口服基因疗法主要奠基人和发明人之一;2006年初,他带着浓浓的闽南口音回归故里,受聘于华侨大学,单枪匹马,白手起家,负责筹建分子药物学研究所,揭开了华侨大学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学科建设的序幕;15年来,他带领着“创新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而今的他,依然不忘初心,驰骋于国际生物医学前沿,默默地探索着未知的生命世界与海洋科学密宫。

白手起家,拓荒铺路,奋力创建高起点的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与科技平台

2005年底,许瑞安教授受聘于华侨大学,负责筹建分子药物研究所。众所周知,分子医学是一门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前沿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以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以基因编辑、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籍以改变、修复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科学。2006年10月16日,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正式获准成立。此举标志着华侨大学医学学科建设直接从现代医学启航,开始了全新的征程。

2007年初,许瑞安教授领军挂帅刚刚组建2—3个月的分子药物学研究所正式申报“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月16日,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2010年12月20日,高水平地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实地验收。自此,福建省拥有第一个国家教育部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也为华侨大学日后申报新增临床医学专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006年许瑞安教授带领2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一切从零开始,起步于一个仅仅40平方米的实验室,经过5年奋斗,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多名科研骨干、100多名研究生的团队。回顾拓荒起步最初5年的艰辛光阴,他坦言“走过许多弯路”,但看着团队一步一步地健康成长,他倍感欣慰。

6.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庆典仪式合影
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庆典仪式合影

许瑞安教授低调务实,始终坚持“格局决定结局,格局界定胜局”的理念,劳心劳力带领创新团队开拓、创建各具特色的研究基地。他们创建了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厦门市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生物医学国家科技合作基地;福建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分子检测与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台湾海峡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林俊生教授创建华侨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崔秀灵教授创建华侨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刁勇教授创建海峡两岸天然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崔秀灵教授不但发扬光大“厦门市海洋与基因药物重点实验室”,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国家自然资源部资助的“厦门市海洋小分子药物与蛋白质纳米配方协同创新平台”。并与时俱进,充分地吸收新进国家才俊在2013年创建“基因组学研究所”;2014年组建“分子遗传学与生物信息研究所”;2015年创建“分子诊断研究所”。

2011年许瑞安教授与马伟明院士、王恩哥院士等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2年入选中国侨界“双百奖(创新人才)”,同年“许瑞安创新团队”入选福建省委、省政府“百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014年“许瑞安创新团队”入选中国侨界“双百奖(创新团队贡献奖)”。

华侨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创建土洋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生物医学创新团队,目前拥有50多名来自中、美、英、德、法、澳、新等国籍的科研、教学骨干;引进、培养外籍院士、“国家杰青(海外)”等共7名,国家外专局专家2名,闽江学者2名,福建省“百人计划”6名;这些专家、教授、年轻才俊在华侨大学得到很好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和各具特色的研发平台。2010年崔秀灵教授为华侨大学第一个入选“闽江学者”,创建华侨大学有机化学平台。2013年大学引进研究系统生物学和基因组功能的俄裔美籍Phil Kapranov教授。2014年引进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研究乳腺癌遗传流行病学的何博士,她是乳腺癌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中的拔尖人才。2015年引进柯荣秦教授,他的分子诊断和精确医学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h。2016年引进 “国家杰青(海外)”陈凌教授,陈凌教授原是默克研究室艾滋病疫苗主要发明人。同年引进国际癌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秘书长、英国国王大学分子医学系主任、欧盟病毒载体临床应用顾问范扎尼教授。由于在人才培养上大刀阔斧地实行扶持青年、选优汰劣的创新机制,华侨大学生物医学与现代医学渐入佳境。

强根固本,提纲挈领,推动华侨大学主干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竞争

“千军易得,主帅难求”,作为华侨大学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许瑞安教授十分谙熟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优势学术力量带动学科发展,坚持优势技术力量推动学科发展。他利用学校现有生物化工二级博士点,从2006年开始招收分子医学、转化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许瑞安教授培养的首届两名博士毕业生双双在一年内获得国家自然青年项目。2012年生物医学工程入选福建省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生物医学材料博士点;同年在全国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评估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7所高校的全国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评估,名列第17,并荣获其中一个单项全国第一的佳绩;2013年获得生物医学材料二级博士点;2015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点;2016年参加福建省重点学科评估并荣获“优秀”学科,是华侨大学理、工、农、医类唯一入选“优秀”学科。

9.许瑞安与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一起
许瑞安与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一起

2014年药学专业参加全国135所药学院药学学科评估,获得排名第43位的成绩。2016年学院迎来首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估,1/3以上毕业生考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表明本科人才培养初战告捷。

2012年4月28日,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成立,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戴维·格罗斯与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罗宾·沃伦双双到场祝贺致词。戴维·格罗斯高兴地指出:21世纪科学飞速发展,生物医药作为崭新产业必将走在科技的前沿。他连用好几个“Smart”(聪明)高度地肯定并赞赏华侨大学师生在生命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他认为组建生物医学学院和分子药物研究院是一项极为明智的战略性决策。

医学是体现一所名校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从哈佛到斯坦福,从牛津到剑桥无一例外。华侨大学乃是我国海外留学生和境外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必须责无旁贷要认真践行立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初心。海外华侨华人大都心仪自己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名医。申办临床医学专业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然而之前华侨大学除了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分子医学技术外,没有临床医学教学与实习基地,也没有临床医学基础设施。许瑞安教授知难而上,从2012年起开始策划、筹备、组织,他带领团队联系临床医院,为成功申办临床医学专业悄悄铺路。从2012年到2016年整整五年间,他四处奔波,广结善缘,获得同行、部队、地方、企业、海内外父老乡亲、侨胞、师长热烈反响与支持,更是得到抗日闽中游击队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老革命家的鼎力支持、牵线、搭桥。华侨大学聚沙成塔,先后与海峡医院、晋江市医院、德化县医院、泉州市第三医院、泉州德诚医院、盛兴医院、泉州滨海医院结盟。经福建省卫计委和部队上级部门多次实地考核、组织专家组评审、论证,批准解放军180医院成为华侨大学附属海峡医院,有力地保证申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的刚性条件。

微信截图_20200821183222
2010年,许瑞安被授予福建省人民政府“友谊奖”

2016年7月26日深夜12点,正逢暑假期间,许瑞安教授接到省卫计委电话通知,要求翌日下午到省卫计委会议厅,接受临床专家组答辩与质询。许瑞安教授不顾39.5度高烧,带病与团队前往福州进行答辩。在70多分钟的应答环节,他有理有据的依实陈述与动情有义的正面答疑,赢得与会全体临床医学评审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与赞许。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上报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意见。从2013年正式申报,经过4年多少个不眠夜晚的拼搏、跋涉,华侨大学终于在2017年3月16日成功申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真乃“鞍马五年南北路,关河万里短长亭”。不尽辛酸路、不尽感恩情!

科研、教学要与国际接轨,医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国王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医学院、宾州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新加坡大学国立癌症中心等建立密切的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学术联系与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临床医生、药剂师与生物医学工作人员。而今华侨大学已经初步形成生物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虽然临床医学专业从2017年正式招生才3年,却开始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据悉攻读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海外华人华侨子弟录取率仅为报考生的1/3; 国内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于其他专业最低录取线10分以上。

志存高远,执着坚守,创建新兴国际前沿学科攻坚团队与国家急需的学科与平台

科学创新常常是坚守和执着的结果。坚守、创新,面似相克,实则相生相成。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我们对许瑞安教授的采访之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采访中许瑞安教授一再强调:“只因坚持才有了希望,而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坚持,只有心清志定,才能适应重大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科学实践,需要在坚守中不断创新、拓展。”

11.与诺贝尔奖得主Huber合影
许瑞安与诺贝尔奖得主Huber合影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分子医学、转化医学已成为国际生物医学高技术竞争的主要热点之一。为了发展我国的基因药物、基因治疗与分子医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2004年度《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认为基因药物是生物技术产业中最成功的领域之一,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子医学领域,许瑞安教授和他海外导师早在1998年就首开人类口服基因疗法的先河。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许瑞安教授继续发扬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致力于口服基因药物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口服纳米基因药物传递、效率、途径、药代动力学。2017年许瑞安教授应国际著名三大出版社之一Elsevier出版社邀请,在出版的专著中专章推介“口服纳米临床应用rAAV病毒药物载体”。2017年中心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服务海内外、广谱、高滴度rAAV-GLP平台;目前rAAV制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实现AAV包装容量大大降低AAV免疫原性,并开始为国内外科研院所、医院企业提供设计、制备、包装、咨询12种不同血清型的rAAV病毒载体服务,把rAAV推向产业化。这期间充分利用主持国家863项目的机缘,让他的博士生曲伟红参与制定用于肺癌治疗的基因药物rAAV-KAL,用于肝纤维化和肝癌治疗的基因药物rAAV-Cygb的国家临床应用参考标准。

与此同时许瑞安教授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先后邀请4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名外籍院士来校合作、讲学,推进中外民间交流,推动生物医学高科技升级。尤其是2018年崔秀灵领衔成功申报国家111计划“靶向分子医学与基因治疗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有助于“国际癌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紧密战略合作,有助于在华侨大学筹建“国际癌细胞与基因治疗联合实验室”。

2015年5月13日英国皇家科学院病理学院士Farzaneh教授来华侨大学访问。双方聚焦于基因修饰与治疗领域这一国际研发热点,期冀把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享誉全球的慢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和华侨大学许瑞安教授团队重组副腺病毒载体“强强联合”起来,形成一支国际化攻克人类重症的联合舰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以身作则,坚守一线,立足海峡两岸生物医学高科技升级和我国海洋创新经济腾飞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艰辛心路历程中,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谨、严实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

10.邀请199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德国哥廷根大学Erwin-Neher(右四)来院讲座。
邀请199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德国哥廷根大学Erwin Neher(右四)来院举办讲座

许瑞安教授团队12年来致力于研究致命性病毒传染、防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闽台两岸沿海地区是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I型病毒、乙肝病毒等重大地方性流行疾病的重灾区。理解病毒如何调控潜伏与调控激活是人类认识病毒,战胜病毒的必经之路。他的博士生成文召、郑廷金率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TLV-1感染激活Notch1信号通路,并证明Tax是HTLV-1病毒激活Notch信号通路的关键病毒蛋白,从而阐述了Tax激活Notch1信号通路的主要机制。这一成果为防治成人T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他的另一位博士生洪伟皓则通过实验证明了NF-kB-AHR 信号通道与 HTLV-1 病毒LTR转录激活直接正相关,首次揭示RNA病毒HTLV-1潜伏后的激活与病变调控机理。

团队骨干成员吴龙火、林小凤、刘绪强、庞素秋、孙爱静从区域性海洋生物和亚热带植物中,分离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从七叶莲中获得含7个全新化合物在内的33个有机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稳定性等初步研究,希望新研发的药物能够从源头切断病变进程,并已经将部分成果公开发表,申报国家专利。许老师与崔教授团队联合攻关,从海螺个体中分离获得生物活性的60多个小分子化合物中,确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个多糖化合物,其抗乙肝病毒效果优于现有市售的拉夫米定。进一步采用动物模型筛选发现其中2个化合物在药效、安全性与耐药性上优于海外2016年上市的替诺福韦艾拉酚胺,显示良好市场应用前景。

血栓性疾病已经占据全球非癌症所致死亡首位世界性难题,也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和生命主要杀手。依托中心地处闽南金三角、东临台湾海峡,拥有独特丰富区域性海洋生物资源与药源的条件,许瑞安教授与青年学者马国兴博士一起领军创建了世界上首个海洋纤溶酶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台湾海峡海洋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该库拥有363个海洋生物抗血栓纤溶酶,其中部分基因系列已经入列国际基因库GeneBank;他与深圳华大基因海洋平台的石琼团队联手,首次获得海洋方格星虫全基因序列;他与西北大学陈希博士团队联合,对海洋可口革囊星虫海洋纤溶酶进行蛋白结构结晶分析,为今后研究开发新型、特异性海洋溶栓药提供了可靠依据。

团队骨干熊亚楠、赵永刚采用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尾部血栓实验模型和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证明了海洋生物纤溶酶可以更为高效地溶解血栓;进一步观察发现,海洋星虫纤溶酶可以有效溶解血栓纤维蛋白的α,β,γ链。这些新发现为开发靶向特异性、副作用小的抗血栓新一代、以注射剂型为主治疗性抗血栓药物提供了宝贵的药源。他指导的2018级博士生吴雅清则独辟蹊径,研发出一种可以高效地降低高血脂、抗氧化、护肝的“海洋星虫粉”。他的研究生王晓、朱亚玲、李凌坤、冷小鹏如同接力一般,毕十年光阴于一役,硬生生地啃下水煮鳄鱼鳞溶液抗肝纤维化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这一“硬骨头”。

坚持“依托高校、面向社会、服务产业”的原则,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独立成功研发AAV2-Cygb,AAV8-Cygb,AAV8-kallistatin,AAV9-Kallistatin,TAT-Cygb 5个抗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基因药物;正在积极推动、筹备申报rAAV-KAL临床批文。如今,中心已形成一支囊括多学科、从基础研究至产业化的完整的产学研研发链条,可以独立设计基因药物载体、蛋白药物和靶向基因药物,可以对病毒载体和基因工程蛋白进行中试规模生产,还可以承担或独立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化,满足临床药物研发和接受企业委托项目的需要。

在先天不足、资源贫乏、对手林立的情况下,许老师团队是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呢?鼎力同心支持他的同事与学生们异口同声:“人格魅力!”。而他本人是这样回应:“在整个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上,必须具有应有的学术高度、视野、胆略、敏感度与综合判断力,才能有所择舍;无论在海内外,做事先做人,只有清峻、诚信、坚毅与担当,才能赢得真正情谊。”无论是在国外干事业还是回国任教,他始终与国际生物医学界保持联系,时刻保持高水准的前瞻思维,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洞察力、创新力、责任感”,许瑞安教授具备一个成功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应有的特质。他以勇于探索、执着坚守、不畏艰难、不折不挠的精神,在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领域跨出了坚实的步伐。

3.2012年许瑞安在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揭牌庄重承诺
2012年,许瑞安在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揭牌仪式上做出庄重承诺

【 人物简介 】

许瑞安,出生于福建晋江市福全村,华侨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分子药物研究院创院院长,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特聘教授,国际癌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协和医学院荣誉教授,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专家与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会常务理事。

作为知名国际分子医学科学家、国际口服基因疗法主要奠基人之一,已发表原创性SCI科学论文100多篇,部分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封面), Science, Cancer Research,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申报/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05年发表于美国《医学检测》一文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分子医学临床应用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2008年主编《分子基因药物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被评为该年度我国最佳的科技图书;2014年主编 《腺相关病毒—从病毒到临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委员会年度资助100部专著。2019年主持创建“台湾海峡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该库为国际上首个海洋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2010年被授予福建省人民政府“友谊奖”,2011年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中国侨界“双百人才”;其创新团队同年入选福建省委省政府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百人计划)、2014年“许瑞安创新团队”入选中国侨界“双百奖”贡献奖。许教授利用工作之余,主编具有千年科甲累累历史、港澳台侨同胞祖籍地《福全古城》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2007年他带领故乡海内外父老乡亲成功申报福全村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20.08.01 第15期)